金属切削加工螺纹是制造业中的一项关键技术,涵盖了车削、铣削、攻丝等多种方法。本文将聚焦于生产中最为常见的螺纹车削技术,为您详细解析其核心知识。首先,我们将探讨螺纹加工的基础概念与术语。
牙底
牙侧
牙顶
螺旋升角:
- 螺旋升角的大小受到螺纹直径和螺距的共同影响。
- 刀片的牙侧后角可以通过调整刀垫来进行改变。
- 刃倾角,通常表示为γ,其常见值为1°,对应于刀柄中的标准刀垫设置。
切入和切出螺纹时的切削力: - 在螺纹加工过程中,切削刀具切入和切出工件时会产生最高的轴向切削力。
- 若切削参数设置过高,可能导致夹紧不稳定的刀片产生异常运动。
倾斜刀片以获取适当的间隙:
在刀柄的刀片下方,通过使用刀垫,可以轻松地设置刃倾角。为了选择合适的刀垫,可以参考刀具样本中的详细图表。请注意,所有刀柄都标配了角度设置为1°的标准刀垫。
根据刃倾角的需求来挑选合适的刀垫。工件直径和螺距是决定刃倾角的关键因素。通过观察下图,我们可以发现,当工件直径设定为40mm且螺距为6mm时,所需的刀垫必须具备3°的刃倾角,这意味着标准刀垫无法满足这一需求。
螺纹加工刀片与刀垫的标识:
在挑选适合的刀垫时,我们需要注意螺纹加工刀片和刀垫的标记。这些标记提供了关于刀片与刀垫的关键信息,如尺寸、刃倾角等,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螺纹形状与其应用:
在螺纹加工过程中,选择合适的刀垫至关重要。而要做出明智的决策,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各种螺纹形状及其特定的应用场景。通过掌握这些信息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匹配刀片与刀垫,确保加工效率和质量的最大化。
螺纹刀片类型及夹持方案
多牙型刀片
这种刀片的特点是其具有多个牙形,适合加工多牙螺纹。在夹持时,需要确保刀片的稳定性,以获得最佳的加工效果。同时,选择合适的刀垫也是关键,以确保加工过程中刀片的准确性和耐用性。
优点:
- 减少了进刀的次数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- 具有非常高的生产率。
缺点:
- 夹持时需要保持稳定,以确保加工质量。
- 在完成螺纹加工后,需要预留足够的退刀空间,以防止刀片损坏或干涉。
接下来,我们将探讨另一种螺纹刀片类型——全牙型刀片。
接下来,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全牙型刀片的优势与不足。
优点:
- 精准控制螺纹形态,确保加工质量。
- 减少毛刺产生,提高产品美观度。
然而,全牙型刀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:
- 刀片仅适用于特定螺距的切削,限制了其通用性。
接下来,我们将介绍另一种螺纹刀片类型——V牙型刀片。
接下来,我们将详细探讨V牙型刀片的特性。
优点:
- 灵活性高,同一种刀片即可用于加工多种螺距。
然而,V牙型刀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:
- 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毛刺,需要额外进行去毛刺处理。
此外,我们还将介绍夹持方案i-LOCK,它利用位置固定的刀片进行高刚性螺纹加工。在导轨的精准引导下,刀片能够准确无误地定位到指定位置。通过螺钉将导轨上的刀片压回至刀片座中的径向挡块处,确保了可靠的刀片接口,从而延长了刀具的使用寿命并提升了螺纹加工的质量。
接下来,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各种类型的刀柄。
3种不同类型的进刀方法及其影响
进刀方法在螺纹加工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它不仅影响切削控制、刀片磨损,还对螺纹质量和刀具寿命产生直接影响。以下将介绍三种不同类型的进刀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。
改进式侧向进刀
这种进刀方法广泛应用于多数数控机床,并可通过循环程序轻松实现。其特点包括:
-
切屑形态与传统车削类似,更利于成形和引导。
-
轴向切削力得到降低,从而减少了振动风险。
-
切屑较厚,但仅与刀片的一侧接触,减少了传递至刀片的热量。
-
这种进刀方法常被视为大多数螺纹加工工序的首选。
径向进刀
径向进刀是最早的非数控车床所采用的唯一进刀方法,至今仍被广泛使用。其特点包括: -
产生坚硬的“V”形切屑,有利于切屑的排出。
-
刀片磨损均匀,提高了刀具的耐用性。
-
刀片座暴露于高温环境中,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刀的深度。
-
适用于细牙螺纹的加工,因为其切削条件较为温和。
-
在加工粗牙螺纹时,可能由于切削力的变化而产生振动,同时切屑的控制也相对较差。
-
对于加工硬化材料而言,这种进刀方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交替式进刀
交替式进刀在大牙型螺纹的加工中表现尤为出色。其特点如下: -
在处理螺距极大的螺纹时,该进刀方法能够确保刀片磨损的均匀性,从而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。
优化加工效果的方法
在交替式进刀的基础上,为进一步提升加工效果,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:
- 合理选择刀具:根据加工需求,挑选合适的刀具材质和几何尺寸,确保其能够适应特定的加工条件。
- 优化切削参数:通过调整切削速度、进给量和切削深度等参数,找到最佳的切削状态,从而提升加工效率和质量。
- 强化切屑控制:针对交替式进刀中切屑可能存在的问题,可以采取合理的切屑控制措施,如调整排屑槽设计、优化冷却液使用等,以确保切屑能够顺畅排出并得到有效控制。
切深逐层递减与切深恒定
切深逐层递减(切屑面积保持恒定)
* 这种方法在数控程序中非常普遍,它能实现稳定的切屑面积。* 首次走刀深度最大,后续走刀深度逐渐减小,遵循样本中的进刀表推荐值。* 这种方式有助于获得“平衡”的切屑面积,最后一次走刀深度约为07mm。
切深恒定
* 在这种策略下,每次走刀的深度都是固定的。* 它对刀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并需要良好的切屑控制。* 但请注意,这种策略不适用于螺距大于TP5mm或16TP的情况。
此外,在加工螺纹时,可以利用额外余量来精修螺纹牙顶。这意味着在开始加工螺纹之前,不需要将胚料车削至精确的直径。通过为精修牙顶刀片预留03-07mm的材料,可以确保牙顶的正确成形。
外螺纹进刀值推荐(ISO公制)
在加工外螺纹时,遵循ISO公制标准,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推荐的进刀值。这些进刀值不仅有助于确保螺纹的精确度,还能优化加工效率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材料特性、机床性能以及刀片质量等因素,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优化。
确保工件与刀具精准对中
在加工外螺纹时,必须确保工件与刀具严格对中,以避免切削刃位置出现偏差。过高的切削刃位置会导致后角减小,增加切削刃的剐蹭和破裂风险;而过低的切削刃位置则可能影响螺纹牙型的正确性。因此,应使用最大中心线偏差控制在±1mm以内,以确保加工质量和效率。
螺纹车削应用技巧
在螺纹车削前,务必检查工件直径是否具备足够的加工余量,并增加14mm作为牙顶余量,以确保加工质量。接下来,机床中需精确设定刀具位置,并仔细调整切削刃相对于中径的设置。同时,选择适当的刀片槽型(如A、F或C槽型)至关重要,以确保螺纹的形状和尺寸符合要求。
此外,通过调整刀垫确保刀片与倾斜刀垫之间有足够且均匀的间隙,从而获得正确的牙侧间隙。若螺纹质量不佳,需全面检查装夹系统,包括机床本身。在数控程序中,应仔细优化进刀方法、走刀次数和尺寸参数。同时,确保切削速度与具体应用相匹配,以获得最佳的加工效果。
若工件螺纹螺距出现偏差,应立即检查机床螺距设置是否准确。在切入工件前,建议刀具以3倍螺距的最小距离开始切削,以确保初始位置的准确性。使用高精度冷却液可有效延长刀具寿命并改善切屑控制。此外,快换系统能简化装夹过程,提高工作效率。
选择刀具时,需考虑悬伸长度、所需间隙以及装夹刚性等因素。对于刚性较差的装夹,建议选择切削力更小的刀片。同时,多牙型刀片在确保生产率和刀具寿命方面表现更佳,而V牙型刀片则可能生产率较低、刀具寿命较短。
在加工过程中,应密切关注刀片磨损情况,通过优化进刀方法、调整刀片倾角和槽型、选择合适材质的刀片以及合理调整切削参数等方式,来延长刀具寿命并确保加工质量。
